□通讯员 胡志旺 记者 罗臻
在工业换热器领域,我市生产的空分装置压缩机用换热器市场占有率可达40%,在国内和省内市场占用率均为第一。换热器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涉及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通过科技创新,换热器产业正加速提档升级。
同质化严重,产业发展瓶颈多
日前,市经信局公布资料显示,我市换热器企业约为20多家,现有规上换热器企业10家,2020年规上企业产值10.3亿元,主要分布在大冶市、开发区·铁山区。主要产品有空气冷却器、柴油机冷却器、滑油淡水冷却器、加热器、冷凝器等热交换器。
虽然换热器细分领域较多,涉及行业广泛,但由于我市换热器发展基础的局限性,现有换热器厂家老板大多为原大冶船舶辅机厂管理人员,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涉及的行业均有雷同,客户群体一致,不利于开发新市场。全市产业发展瓶颈问题诸多,其共性表现有如下几种。
品牌竞争激烈,价格战日益严重。我市换热器市场未形成合力,为争取同类客户、价格一压再压,导致利润率下降,创新研发占比降低,未形成良性循环。
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换热器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涉及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研发投入必不可少,按行内惯例研发经费需占销售收入的4%,我市仅迪峰、斯瑞尔等少数企业达到研发经费投入比例。产品开发缺少创新,生产手段落后,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及时提供产品。
分工协作程度较低,产业资源未能合理运用。我市专业化分工协作不足,大部分企业属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型,从而使得部分企业的设备利用率不高,产业整体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我市换热器在空分领域占据优势,开发高端市场,专业局限性较大,大部分产品均是定制化,无法模版化,导致同类份额较小,利润空间收窄。
人才缺失,限制企业发展。换热器生产专业性强,技术人员不但需要具备工程机械等下游行业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拥有行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专业人才的稀缺严重阻碍了我市换热器行业的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
提档升级,推动做大做强
我市换热器企业已发展有二十余家,但较为分散,尚未形成集聚效应,造成产业资源的浪费。大冶市建立换热器产业链链长制,由主要领导牵头,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发挥产业比较优势,鼓励换热器生产企业及上下游相关企业聚集,提高我市换热器产业集群的质量,起到相互配套、相互促进作用。
我市换热器产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目前已经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换热器企业。这些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掌握了一定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业内人士认为,应为这些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发展,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带动我市换热器产业振兴。
大力推动企业增强科研实力,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科技创新给予相应奖励,鼓励企业参加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示范项目支持。在产品品种方面,从单一向多品种产品方向迈进;在产品用材方面,向铜质板、钛合金板等高附加值材料延伸;在产品应用领域方面,向供热、食品、制药等领域扩展,推进产品的广泛应用。
引导企业多做“人无我有”型产品,努力做大细分产品市场。全市换热器企业要协同发展,摒弃各自为政的思想,通过强强联合的手段,搭建换热器企业发展合作平台,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全力推动我市换热器行业向产业协同化、集群品牌化、产品市场化方向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在加强政策引导,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土地供应、物流交通、金融服务、人才资源等方面加强基础建设,加强市场建设,形成技术、资本、商品、物流、劳动力等完备的市场网络的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品牌营销,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下功夫,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应对市场能力,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循序渐进,不断探索,推动换热器产业做大做强。
▶链接:
换热器,又称热交换器,热交换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行业涉及暖通、压力容器、中水处理设备,化工,石油等近30多种产业,相互形成产业链条,在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