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春节前夕,我和爱人一同回到村里,感觉村里变化挺大。这几年,通县区的公路和村里硬化的水泥路打破了封闭的村落,黄桃、莲藕、鱼等产品走了出去。
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沿着公路建起了崭新的二层小楼,清澈的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新建的村文化广场配齐了各类健身器材……日子好了起来,生活有了奔头。
新的一年,我希望儿子儿媳能给我添个孙子,一家人健健康康,共同携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扶贫工作队点评】
踩畈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罗璞说,踩畈村曾经是碎石烂瓦交错,如今绿意盎然;昔日无人耕种、杂草遍生,如今小荷露尖、蜻蜓翩飞。
彼时一无所有、一穷二白,无企业、无产业、无经济来源,基本靠“输血”过日子的踩畈村,在企业大力帮助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下,经济基础和生态民情逐渐有了起色。
在项文政湾门口池塘边,村民们三五成群地洗衣,通往各村组的硬化道路上,大人们推着小孩悠闲地漫步,夜幕降临,路灯在道路两旁点亮着整个村庄。目光所至,皆是改变。
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
在村民家中忙碌了一个多小时的罗璞急急忙忙回到村委会,连脚上的泥巴都来不及清理,就叫上扶贫队员张超,一起前往另一户村民家中处理事情。
今年50岁的罗璞是大冶市金湖街道踩畈村扶贫工作组组长,自2019年对口帮扶踩畈村的两年时间里,他都在为这个村奔波忙碌着。
过去,踩畈村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民基本靠外出打工为生;而今,这个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百年村庄,因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一方“福地”。
春节前夕,记者一行来到这片孕育新机的土地,感受一方村民满怀憧憬、信心十足,以勤劳和智慧建设家乡的故事。
看管桃林的刘幸福
早上的踩畈村,沉浸在一片浓雾之中;中午时分,浓雾散去,一山一水,远近皆画。
村民刘幸福“上班”的地方,就在这依山傍水的山脚。
这里是一片面积达30亩的黄桃林。2019年年初,栽种下的黄桃树只是十几厘米高的小树苗,如今已有2米多高。
“每年的8-10月份是黄桃成熟的季节,2020年桃树已经试果,考虑到树木还未完全长成,我们把果实摘掉了。”罗璞介绍,该村黄桃基地种植面积60亩,分上下两部分,由帮扶企业黄石山力薄板有限公司捐资20万元兴建,属于村级集体扶贫产业。
管护员刘幸福今年70岁,从开荒到桃树结果,他一直守护着这片桃林。
“我以前的主要收入是在外头打些零工,家中干些农活,收入很不稳定,加上2018年心脏动了手术,如今每天要吃7种药,每个月药费就需要800多元。”为了不给子女增添负担,刘幸福偶尔还会外出干活。
当村里得知刘幸福的情况后,马上将他安排到了桃林管护员的公益性岗位。这个岗位能为他带来稳定收入,吃药的费用也不愁了。
不仅如此,为了发展黄桃产业,该村筹资筹劳,投入12万元将“产业路”修到桃林。基地优先让贫困户就业,1户贫困户专门管理,9户贫困户13人季节性就近打工。
该村开发种植的莲藕基地,2019年8月之后莲藕便上市见效益了。基地除了优先照顾贫困户季节性打工外,还在年底给24户贫困户发放每户100斤莲藕的福利。
家里挂着“明白板”
春节前夕,罗璞带上刚买的书籍,送到了村民刘合凯家中。正在村里活动广场散步的刘合凯听到消息,风风火火回了家。
刘合凯今年80岁,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他成了村里的五保户。
此前,刘合凯一直住在土房子里,下雨刮风时,房子摇摇欲坠,侄子刘细河一直想让叔叔刘合凯搬到他家居住,但刘合凯不愿搬离自己的老宅。“村里和扶贫工作队上门做了多次工作,这才让我叔叔搬到我家里,我们家中大多数人都在外务工,平常让叔叔住在这里,我们也放心。”刘细河说。
搬到侄子家后,逢年过节罗璞都会带上礼品前去看望刘合凯。“在生活上,罗组长给了我很多帮助,五保户政策一个没少,而且他知道我喜欢写点东西,就给我准备了很多纸笔,有时还会和我分享看过的书。”提起扶贫工作队,刘合凯竖起了大拇指,在他看来,扶贫工作队队员们,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让刘合凯更为记忆深刻的事,是他的生日。“我从来不过生日的,没想到罗组长这么细心,去年生日的时候,他给我提了一些礼品,我还纳闷,今天不是什么节呀。”
扶贫队员的用心用情,让刘合凯十分感动,他花了几天时间,写好一首《十唱政协扶贫好》(踩畈村为大冶市政协包保村)送到了村委会,此后,这篇作品在村里广泛流传。
“家里挂着‘明白板’,村干部和扶贫工作组的电话都在上面,坐在床边,一个电话就能找到人,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安呢。”刘合凯说。
脱贫不脱政策
金湖是大冶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情况最复杂的街道之一。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金湖先后有9万余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仍有部分人没有脱贫。
其中,踩畈村是几个贫困村中的“钉子户”,由于基础薄弱,前几年村里基本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踩畈村有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26户,总人口16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38人。
近些年来,踩畈村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发展产业、自主创业、安排就业等方式实现了贫困户全部脱贫。同时,投资兴建了60亩黄桃、20亩莲藕、25亩鱼池等村产业基地,村级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通过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民生民心工程,清淤护砌港渠两条1800米,清淤整建门口塘2口,修建便民港桥3座、便民路3条,提档升级公路3条,安装通组干道路灯161盛,完成“厕所革命”改厕任务165个,绿化荒山150亩,建成园林绿化畈1个600亩。
“目前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全员免费享受了医疗保险、居民养老保险、人身意外险等扶贫政策,12户14人享受了残疾人‘两补’政策,2名残疾人贫困户各享受了残疾人创业奖补资金5000元……”这些数据,罗璞记得清清楚楚。
暮色将至,扶贫工作组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走在踩畈村平坦的大道上,乡村的安宁尽收眼底。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后,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查漏补缺、精准巩固、全面提升’上,只有‘大家’好,才有‘小家’安。”罗璞说。
链接
张超的扶贫日记
2019年5月驻村以来,今年是我驻村参加扶贫工作的第二个年头,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三大攻坚战首战能否告捷的关键之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拼搏,为的是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踩畈村两年,我看到变化很多,听到的声音也很多。
当初毫无农村工作经验的我,两年来在组长的关心教育和村委干部的配合支持下,我们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带到田间地头,我们共同防汛抗洪,战疫战贫。
还记得曾经连续两个多月,克服炎热天气和缺水干旱条件,协同黄桃基地刘幸福大爷一起为树苗浇水;当疫情漫卷而来之时,和工作队领导、同事轻装上阵,47日坚守在一线宣传防控知识、筑牢防疫壁垒;在遭遇罕见的汛情时,同大冶市政协成立的防汛突击队每日进村入组排查险情,在组长的带领下成功拆除危房,保障村民生命安全。
80岁的五保户刘合凯,毕生喜欢舞文弄墨,有感而发的时候就写点诗词,近两年来写了200多首,提起我们工作组,老人竖起拇指点赞,一首《十唱政协扶贫好》让我的内心十分温暖。
项文政湾,作为踩畈村的自然湾之一,该湾的党员、理事会成员和个体老板在我们的引导下,积极成立村民自治小组,制定村规民约,发动该湾每户村民参与关卡值守,统一组织购买村民生活生产物资,成为疫情期间村里防控工作的典型。在抗疫大考中,群众也看到了组织的力量、党员的榜样,有2名村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能够奋斗在一线为群众带去好政策,帮助乡亲们落实好政策,我感到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