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黄石市科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要求,科普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推动科学素质提升、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强化基层科普能力、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共享为重点,建机制,强基础,累计争取国家、省级项目65个,争取科普专项资金643万元,打造市级项目188个,扶持资金358.6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普工作取得新发展新成效。
一、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市科协把统筹整合社会资源作为新时期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创建为抓手,通过命名表彰等方式,引导社会科普资源广泛参与科普事业。先后命名市科技馆、矿博园、园博园、矿山公园、华新水泥遗址等32个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国家级、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6个,依托科普阵地,每年开展科普教育培训200多场次,科普活动近300场次,受益人数约24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科普基地的辐射带动效益。持续推进公共科普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科普e站65个,65个科普惠民社区科普宣传栏全覆盖,公共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培育14个科普教育学校,推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黄石二中等3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科普教育学校,团城山小学开展科普和创客教育,连续5届获得黄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每年举办“大篷车联合巡展”和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30场次以上,科普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优质、便捷、高效的科普服务。
二、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科普工作传播能力不断增强。
开展“互联网+科普”行动,以“科普黄石”品牌建设为引领,共享中科协“科普中国”、省科协“智豆”等平台信息资源,构建以科技志愿者为主体的大科普传播社群,带动科普e站在社区、学校、乡村落地和覆盖,扎实推进普惠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建设。一是积极联合与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市气象局、市疾控中心等单位的科普合作,加大科普资源共建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今年以来科普黄石共推送了676篇科普信息,阅读量过千万。二是开展应急科普宣传提供资源服务。统筹用好网站、微信及科普e站等传播渠道,分类精准传播疫情防控科普知识。编撰并印制《新冠肺炎预防科普知识手册》、制作疫情防控展板、挂图相关科普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科学权威、通俗易懂的优质科普产品,提高了科普资源制作和服务能力。三是线上线下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开展。举办全市公民科学素质网络竞答活动,超过20万人次参与,指导科技馆、机器人科普协会、矿博园等教育基地开辟线上教学和科普专题节目,其中“AI科普公益课线上普及活动”获中科协表扬为2020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一系列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开展,拓展了科普宣传途径,扩大了科普受益覆盖面。
三、实施民生科普工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日益完善
抢抓全市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工作重要契机,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走在全省前列。新设立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市科技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做好基层科普服务工作。全市54个乡镇(街道)均成立科协组织,兼职挂职副主席120人中“三长”有105人,占比87.5% ,科普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十三五期间市科协积极争取将国家、省级科普示范项目,开展民生科普工程。打造20个特色产业科普基地、30个农技协,“零”距离服务农业产业,精准发力助推产业升级,为农户学科学、用科技搭建优质高效服务平台,给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装上了“科技引擎”。大冶市被列为2016-2020湖北首批“全国科普示范市”,引导动员各乡镇(场、街办)、高新区科协成立了14支乡镇科技与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宣讲服务活动达100余场次;阳新县科协以2020年全国“智惠行动”项目为契机,有效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成立科技志愿服务队伍24支,科技志愿者3400余名,覆盖工业、农业、教育、卫生、商业等领域,开展各类科普宣教活动达125场次,累计科普活动覆盖人群14万人次以上。
四、实施精品科普活动工程,优质科普产品供给更加丰富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开展科学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年受益群众10万人次以上。一是创新发展全域地矿科普,科学编制《黄石市全域地质矿产科学普及规划》,着力构建“一核八带,多点支撑”的全域地矿科普格局。大冶市青铜文化科普带、阳新县喀斯特地貌科普带、铁山区铁矿文化科普带等8条线路科普化改造,黄石矿博园地矿科普研学营地投入使用,我市地矿科普梯度布局正逐步形成。二是持续打造品牌科普活动。每年在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期间开展各类大型主题科普活动30多场次,中国科协科普部领导多次来黄参加大会开幕式并调研我市科普工作。三是擦亮科普日活动品牌,针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文化需求,加强联合协作,突出主题和特色,每年组织举办黄石市科普日、科技活动周、“三下乡”等服务活动。“2020年黄石市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各县(市)区举办科普文艺汇演、网络知识竞赛、大型科普剧巡演等活动150多项。开展线上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历时两个月共计有30万人次参与答题。
五、实施创先争优工程,黄石科普工作影响力逐步攀升
黄石科协被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表彰为“2020年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被中国科协连续四年表扬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两名基层科普工作者在不同的岗位身体力行担负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被湖北省政府表彰为“第五届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6名优秀“三长”积极开展志愿服务,被省科协表扬,十名优秀“三长”列入省科协“三长库”,让联系、服务基层一线的典型“三长”代表有力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夯实科协基层组织基础,推动基层科协组织延伸手臂、转型升级。三名科普达人代表黄石参加“2019年湖北省科学普及电视大赛”,获全省优秀奖。在科普大篷车20周年主题年工作中,黄石科技馆普大篷车开展科普四进活动,被中国科协科普部表扬为“明星车队”,两名工作人员被表扬为“明星科普工作者”。近年来一大批基层优秀科普工作者被表彰表扬,极大提高了科普工作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了创先争优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市科协将认真贯彻《科普法》,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努力践行“包容 创新 唯实 自强”的城市精神,为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为推进疫后重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傅小勇)
十三五以来,黄石市科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要求,科普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推动科学素质提升、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强化基层科普能力、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共享为重点,建机制,强基础,累计争取国家、省级项目65个,争取科普专项资金643万元,打造市级项目188个,扶持资金358.6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普工作取得新发展新成效。
一、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市科协把统筹整合社会资源作为新时期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创建为抓手,通过命名表彰等方式,引导社会科普资源广泛参与科普事业。先后命名市科技馆、矿博园、园博园、矿山公园、华新水泥遗址等32个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国家级、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6个,依托科普阵地,每年开展科普教育培训200多场次,科普活动近300场次,受益人数约24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科普基地的辐射带动效益。持续推进公共科普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科普e站65个,65个科普惠民社区科普宣传栏全覆盖,公共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培育14个科普教育学校,推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黄石二中等3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科普教育学校,团城山小学开展科普和创客教育,连续5届获得黄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每年举办“大篷车联合巡展”和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30场次以上,科普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优质、便捷、高效的科普服务。
二、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科普工作传播能力不断增强。
开展“互联网+科普”行动,以“科普黄石”品牌建设为引领,共享中科协“科普中国”、省科协“智豆”等平台信息资源,构建以科技志愿者为主体的大科普传播社群,带动科普e站在社区、学校、乡村落地和覆盖,扎实推进普惠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建设。一是积极联合与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市气象局、市疾控中心等单位的科普合作,加大科普资源共建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今年以来科普黄石共推送了676篇科普信息,阅读量过千万。二是开展应急科普宣传提供资源服务。统筹用好网站、微信及科普e站等传播渠道,分类精准传播疫情防控科普知识。编撰并印制《新冠肺炎预防科普知识手册》、制作疫情防控展板、挂图相关科普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科学权威、通俗易懂的优质科普产品,提高了科普资源制作和服务能力。三是线上线下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开展。举办全市公民科学素质网络竞答活动,超过20万人次参与,指导科技馆、机器人科普协会、矿博园等教育基地开辟线上教学和科普专题节目,其中“AI科普公益课线上普及活动”获中科协表扬为2020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一系列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开展,拓展了科普宣传途径,扩大了科普受益覆盖面。
三、实施民生科普工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日益完善
抢抓全市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工作重要契机,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走在全省前列。新设立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市科技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做好基层科普服务工作。全市54个乡镇(街道)均成立科协组织,兼职挂职副主席120人中“三长”有105人,占比87.5% ,科普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十三五期间市科协积极争取将国家、省级科普示范项目,开展民生科普工程。打造20个特色产业科普基地、30个农技协,“零”距离服务农业产业,精准发力助推产业升级,为农户学科学、用科技搭建优质高效服务平台,给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装上了“科技引擎”。大冶市被列为2016-2020湖北首批“全国科普示范市”,引导动员各乡镇(场、街办)、高新区科协成立了14支乡镇科技与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宣讲服务活动达100余场次;阳新县科协以2020年全国“智惠行动”项目为契机,有效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成立科技志愿服务队伍24支,科技志愿者3400余名,覆盖工业、农业、教育、卫生、商业等领域,开展各类科普宣教活动达125场次,累计科普活动覆盖人群14万人次以上。
四、实施精品科普活动工程,优质科普产品供给更加丰富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开展科学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年受益群众10万人次以上。一是创新发展全域地矿科普,科学编制《黄石市全域地质矿产科学普及规划》,着力构建“一核八带,多点支撑”的全域地矿科普格局。大冶市青铜文化科普带、阳新县喀斯特地貌科普带、铁山区铁矿文化科普带等8条线路科普化改造,黄石矿博园地矿科普研学营地投入使用,我市地矿科普梯度布局正逐步形成。二是持续打造品牌科普活动。每年在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期间开展各类大型主题科普活动30多场次,中国科协科普部领导多次来黄参加大会开幕式并调研我市科普工作。三是擦亮科普日活动品牌,针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文化需求,加强联合协作,突出主题和特色,每年组织举办黄石市科普日、科技活动周、“三下乡”等服务活动。“2020年黄石市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各县(市)区举办科普文艺汇演、网络知识竞赛、大型科普剧巡演等活动150多项。开展线上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历时两个月共计有30万人次参与答题。
五、实施创先争优工程,黄石科普工作影响力逐步攀升
黄石科协被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表彰为“2020年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被中国科协连续四年表扬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两名基层科普工作者在不同的岗位身体力行担负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被湖北省政府表彰为“第五届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6名优秀“三长”积极开展志愿服务,被省科协表扬,十名优秀“三长”列入省科协“三长库”,让联系、服务基层一线的典型“三长”代表有力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夯实科协基层组织基础,推动基层科协组织延伸手臂、转型升级。三名科普达人代表黄石参加“2019年湖北省科学普及电视大赛”,获全省优秀奖。在科普大篷车20周年主题年工作中,黄石科技馆普大篷车开展科普四进活动,被中国科协科普部表扬为“明星车队”,两名工作人员被表扬为“明星科普工作者”。近年来一大批基层优秀科普工作者被表彰表扬,极大提高了科普工作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了创先争优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市科协将认真贯彻《科普法》,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努力践行“包容 创新 唯实 自强”的城市精神,为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为推进疫后重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傅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