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但超 见习记者 卫力山
“十三五”期间,我市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加大工业技改投入,大力实施技术改造,精准招商引资,加快调结构促转型步伐,助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劲佳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呈现一片繁忙景象。一张张平整的纸板在自动组装流水线上行云流水般快速通过,视觉定位、压炮成型等工序一气呵成,最终被折叠成酒瓶外盒,前后不超过2秒钟。
“从原材料到分拆再到包装,工人几乎只需要在装卸上下功夫。”这条流畅又先进的生产线一直是该公司生产副总华旺眼中的骄傲。她告诉记者,该条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原来人工操作一条生产线日均产能4000多个,实现自动化后日均产能达到18000多个。
产品的推陈出新,企业扩大规模仅靠改造一条生产线显然不够。该公司原来只有5条人工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需要40多名人工作业,生产效率低。从2016年7月开始,该公司先后投入3亿多元,加快实施设备自动化改造,建成了20条自动化生产线和5条半自动化生产线,每条生产线人工减至16人,产能实现飞跃提升,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只有技术升级,才能为企业积蓄强劲动力。”该公司总经理杨义怀表示,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订单“吞吐”能力不断增强,每年保持在35%以上,总产能翻了五番。2019年销售收入达到8.3亿元,2020年可突破10亿元。
该公司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只是我市近年来加大工业技改投资、科技创新引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宏泰铝业公司从一家传统来料加工的污染企业到现在拥有自主研发高端铝合金新材料技术,其自主研发的高端太阳能用、比亚迪宜家高端家居用等铝型材产品已成为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的俏销产品;具有大冶特色的“矿二代”企业冯家山硅纤,把低端矿材料做到新型功能硅纤维新材料,成为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绿色环保智能的硅灰石纤维制造企业……
五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提升创新能力,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二五”末21家增加到目前112家,占规上企业36.2%;科技型中小企业91家;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4.49亿元,占GDP比重20.9%。“十三五”时期,全市规上企业实施技改项目382个,完成投资313.54亿元,建成投产项目301个。通过技术改造,我市工业企业得到发展壮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矿冶之都、资源遍地……”资源型城市成了大冶的代名词。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一路高歌猛进的大冶经济进入难熬的“寒冬”,单一的产业格局遭受猛烈冲击,摆脱资源依赖困境,走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了唯一出路。
“十三五”期间,我市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深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培育释放先进产能,这一发展思路成效凸显:2019年,主导资源采掘业增加值为35.53亿元,比2015年下降78.12%,采矿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26.62%,我市“一矿独大”局面基本破解。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项目为王、干事为先”,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实施产业链招商;紧紧围绕“6+1”制造业发展方向,引进了融通高科、金诚信、万鼎精密制造、普罗格等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优质工业企业,打造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市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六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1.24亿元,比2015年增长36.06%;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更是获批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元驱动,为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工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出重要步伐。2019年,我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0.2亿元,同比增长10.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6.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1%,较“十二五”期末增长了3.9个百分点。
展望“十四五”,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态势依旧向好。“目前我市工业企业向园区进一步集中,设备向智能化升级,生产向绿色化发展,产品向品牌化培育,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工业转型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政策扶持投入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推动我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工业力量。”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容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