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未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明确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必须要牢牢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学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让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全书一共有八章,第一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二章: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第三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五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第六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章: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第八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以文化人,成风化雨。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和发展至关重要。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国家而言,当今世界的发展现实告诉我们,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谁占据了文化制高点,谁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对个人而言,学习、传承和弘扬好民族文化精髓,既能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也能极大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新时代、新使命、新形势、新征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旗帜,没有核心价值观,国家、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和空中楼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凝心铸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社会发展的“方向盘”和重要“稳定器”;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自身的历史文化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包括了我们党一直倡导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聚焦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者;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导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深厚的思想道德建设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在思想多元、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今天, 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道德失范现象较为突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其次,社会上某些人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再次,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的现象久治不绝,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网络上爆出的许可馨、季子越、田佳良等所谓的名校留学“人才”,他们“三观”极度不正、肆意诋毁党和政府,极力歪曲历史、美化西方、矮化同胞,道德败坏、思想堕落、言行卑劣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些都是目前我们国家和社会道德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深化公民道德建设,解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迫在眉睫。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自信的实践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多措并举,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灌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源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包括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包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的历史关头,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潮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永不退色的时代价值。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支撑,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在当今世界,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目前,日韩文化风生水起,欧美文化在全球大众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美国靠“三片”称霸世界:代表饮食文化的薯片、代表科技文化的芯片和代表影视文化的好莱坞大片,“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愈演愈烈。这不得不让我们重视文化输出的极端重要性,目前我国孔子学院在全球快速布局正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世代传承积淀,又在不断推陈出新中赓续绵延,需要我们把跨越时空、跨越地域、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既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它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在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三种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日常生活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没有特殊利益,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力量。牢牢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激活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早日实现文化强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