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呼应了人民群众期待、反映了党的执政理念。《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一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同时结合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进展和实践成果,解读权威,分析深入,重点突出,指导性强。
通过该书的学习,让我深刻领会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丰富和系统完整性,它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在“八个坚持”上: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绿色发展观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入学习“两山”理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度概括了“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系统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导向是以人的福祉为目标,而人的福祉既包含了对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也包含了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清楚地表达了生态优先的环境价值观。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发生矛盾时,就必须将“绿水青山”放在优先的位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地诠释了生态经济的自然资本观。“绿水青山”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医药和其他生产生活原料,还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同时还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与美学享受。如果我们能将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绿水青山自然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二、推进县域绿色发展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绿色富国,实现绿色惠民,县域既是重心又是中心。学习“两山”理论推进县域绿色发展,就是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一)坚持“三生融合”,擦亮美丽生态底色
生活在城市的人,既要生产,又要生活,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优化县域发展定位。根据国家、省市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修订完善契合于自身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县域战略目标。二是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寻求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之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三是深化长效监管体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总体要求,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推动生态环境管理观念和方式转变。
(二)坚持绿色发展,做大美丽特色经济
真正做到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并将发展成果反哺于生态环境保护中。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经济,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群。二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抓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生态环保有效投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数字经济,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同时实施严格的自然资源开发管控制度,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建设用地强度等。三是推进旅游特色化。坚持文旅融合,深挖山水文化潜质,推动旅游产业品牌化、集团化运营。同时要发挥好旅游区位优势,注重差异化与一体化发展;进行产业融合,与一、二产业联动发展。
(三)坚持共建共享,营造美丽幸福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一是生活环境要更优质。全方位开展环境革命,由点及线带面,分层推进,分类治理,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二是生活设施要更健全。加快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城市污水配套管网、城乡生活垃圾中转站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生活方式要更绿色。面向未来,世界人口仍将快速增长,依照现存资源消耗模式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加快推动生活绿色化,就是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