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道发 实习生 李瑾
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创建全国示范城市,黄石的工业遗产护利用工作可圈可点。10月16日,黄石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创建工作推进情况。
黄石工业遗产特点
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
●既有生产性设施、设备、建筑,也有相关配套的附属和生活设施
●既有古代矿冶遗址,也保留了近代工业设施
●既有点状的工业制造遗存,也有成片的相关社会活动场所
从商周至今,黄石工业生产延绵不绝工业文化基本没有断裂,与我国的工业发展轨迹一脉相承、紧密联系,黄石工业遗产发展史在世界工业制造史上的连贯性、唯一性、全面性都是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
黄石工业遗产的几个“第一”:
全国第一座古代矿冶工业遗产博物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全国第一座陈列铁矿山历史的博物馆——大冶铁矿博物馆
全国第一家国家矿山公园——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水泥工业遗产博物馆——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
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工业遗产——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的一一成立和保护
时间轴
●2012年,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旧址和华新水泥厂旧址组成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是我国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申遗预备名单,也是唯一的一处。
●2016年11月,我们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并发表新时期工业遗产保护的宣言——《黄石共识》。
●2017年1月1日,全国第一部实体性地方工业遗产保护法规——《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我市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夯实制度保障。
●2018年,联合湖北理工学院专家学者组织开展了黄石市工业遗产专项普查,进一步摸清了黄石工业遗产的底数,为今后的保护利用工作奠定了实际基础。
●2019年1月,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黄石市工业遗产名录(共19处)》,同年11月,我们再次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
●2019年,市委市政府为给黄石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正式挂牌成立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
目前,黄石分类推进工业遗产保护修缮再利用工作,以申报世界遗产为抓手,统筹推进闲置工业厂房活化利用变身城市生活新中心、平衡经济生产社会文化打造双品牌效应、协调本土重点龙头企业开拓沉浸式工业主题游等,让“沉默”的工业遗产“讲好”黄石故事。
共生意义
●经济价值:一是可以盘活大量低效能的存量空间,显著提高我市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可以大大节约综合开发成本,同时也可为文创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用地支撑;三是能够有效改善我市老城区的综合环境,提升相关区域的地产价值和营商环境。
●社会价值: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不仅可以改善环境,为本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绿色开敞空间或文化休闲场所,还可以通过综合整治带动地区经济振兴,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社会繁荣稳定。
●环境价值:由于以往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环保手段不足等原因,大多数废弃的工矿用地或闲置旧厂房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环境污染。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利用,不但可以消除这些地块上已有或潜在的环境风险,使这些闲置土地得以重新开发利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新开发土地的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
基本原则
●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相结合
●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多方协同与整体统筹相结合
社会效应
抓住国家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机遇,积极实施创新引领战略,促经济、促改革、促转型,精心打造以工业遗产为依托、历史文化为内涵、生态景观为特色的城市品牌。因地制宜开始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做优做强产业链。在惠及民众的同时,极大带动了黄石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小型文娱企业、服务商贸业、旅游研学业的持续升级,推动工业遗产的二次新生。
近期目标
黄石,这座因矿业兴盛,因工业立城的城市,面对城市转型发展新挑战,勇于走出新征程抓住新机会。
●到2021年,将建立完善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制度,形成整体保护工业遗产的格局与环境,明确需要保护的工业遗产名单,组织建设并谋划一批重大项目,申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试点或示范城市。
●到2023年,包括黄石工业遗产博物馆在内的一批重点区域的工业遗产保护示范项目拟将开工建设,将工业遗产周边相关资源整合成新的产业优势,不断拓展城市品牌影响力。
●到2025年,力争把黄石建设成为湖北工业遗产保护中心城市、国家工业遗产保护重要的示范城市之一,黄石工业遗产保护项目建设与城市更紧密结合,大幅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