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战疫心理援助”热线接访的大量内容显示,困扰公众的心理问题已发生明显变化:前期心理援助以“对新冠肺炎疾病的恐惧”为主,近期,由于长时间居家隔离,导致公众多产生焦躁不安情绪,且引起身体各种不适,更有甚者产生无望、无助和失控感。
隔离已进入第三个14天,疫情控制基本稳定,公众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恐惧和紧张尚未完全消退,长达1个多月不能自由外出,导致难言郁闷和焦躁在公众中滋长。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任静认为,长期居家隔离会导致公众的焦虑、恐惧情绪因长时间正常生活被打乱而放大,宅在家中获取的有限信息,无法满足个体对疫情发展变化认知性的需求,而不确定性和未知会使个体产生无望和无助感。但隔离时间一再延长,管控力度持续加强,会使人产生失控感,进而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引起身体各种不适,甚至导致免疫力下降。
任静提醒,在这种从未体验过的重大社会危机中,负面情绪的存在是人类正常机能反应,不必对自己的心慌意乱感到害怕,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应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会调整自己。当发现心理状态处于无法自我调节的消极状态时,可以向外寻求心理援助。
市民不要太过于关注负面报道,国家各级政府正付出巨大牺牲来应对疫情,但任何事情的发展有不确定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这个时候更应无条件服从政府安排,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眼前的生活,安排好每一天,耐心等待解禁的春风。(东楚晚报记者 顾文娟 编辑 刘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