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面试遭遇“秒杀”
说起那次面试时遭遇“秒杀”的经历,李雄强心里仍觉得有些郁闷和忿忿不平。
李雄强原来在一家合资企业做主管,工作有3年时间了。但李雄强觉得在这家单位上班压力太大了,于是想换一份工作。他向几家心仪的企业投了简历。
一天,李雄强接到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电话,约他次日到公司面试。第二天,他按约定时间赶到了该公司,一看,许多人已经在等待面试。公司工作人员让他签到后在一旁等着。当时已近中午,公司工作人员不休息还在工作,李雄强感觉这家公司真敬业。
李雄强没事和旁边的应聘人员聊天,打听到有的人是应聘预算员,有的人应聘置业顾问。李雄强这才发现这一组人应聘的都不是同一个岗位。
终于轮到李雄强了,进去一看,面试官只有一个,估计是个总经理吧,坐在老板台后面,旁边站着一个女孩,估计是助理或者秘书。李雄强把简历双手递给面无表情的老总,接到之后老总示意李雄强坐下。
老总拿着李雄强的简历看了下,问:“你做主管几年了?从哪一年开始做的?”很简单的两个问题,李雄强只用了几秒钟就回答完了。之后,只听那位老总 说:“是这样的,我们今天呢是做个初步面试,关于你的简历,我们会好好分析下,如果觉得合适,在一周内会通知你过来复试,今天先就到这里好吧。”
李雄强顿时无语,站起来告辞。之后,李雄强没有接到这家公司的复试通知。
李雄强说:“感觉这家公司很牛,不懂得尊重应聘者。你没有分析我的简历干嘛打电话通知我来面试?我路上花了一个小时,还请了半天假,就为了这不到一分钟的面试?”
记者了解到,不少人遇到过这样的面试经历。对于“秒杀”式的面试,有过同样的经历的郭志忠认为,这样的企业不是真的要招人,发布招聘启事可能是为了打广告。另外,对应聘者的简历根本没有经过负责任的筛选,工作不尽责、不专业。
点评:主观、客观因素并存
周文皓表示,通常来说,招聘方问一下求职者的基本情况、工作意向、个人对自己的评价等,5分钟之内基本可以确定这个人是否合适。出现面试时“秒杀”的现象,其中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从求职者来说,大老远赶过来面试,这么草率地就被打发走了,心里确实不好受;从招聘方来说,有时候也是无奈,工作很忙,一看这个人不合适,再长篇大 论聊上半小时也没有意义。如果遇到面试官三言两语就打发人这种情况,求职者可以先反省自己:是否已经仔细阅读应聘单位的招聘要求,是否对自身有客观的认 识,投递简历是否注意了针对性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同时,从用人单位角度,也有需检讨之处,比如是否客观、全面地发布了招聘要求等。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对人才的需求将更为强烈——据广西统计局预测,2010年,经济区人才需求总量为115万人左右;2015年,将达到168 万人左右。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发展产业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巨大的人才需求。而与 此同时,经济区人才总量不够多、整体素质不够高——比如,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研究生和本科生占的比例只有1.43%和18%,低于全国的平均 水平(2.1%、25.4%)。公务员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公务员仅占32.3%。其次是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的70%集中在非物质生产 部门。第二产业仅占16%。第三是高层次人才奇缺。全区1600家国有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4542人。
到目前为止,整个广西仅有1位院士,领军人才十分缺乏,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外向型人才比较紧缺。
这种人才供需的强烈反差,造成了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虚假繁荣”——一方面用工单位需求迫切,招聘海选简历,胡子眉毛一把抓;另一方面给应聘者的造成错觉: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干而滥投简历,而真正能够满足要求者却寥寥无几,从而造成“秒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