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帖总结自己零基础转行会计的经历,希望版上的同行mm们新年找工顺利
到了写年终总结的时刻,正好赶上春季学期校招活动逐渐展开,大妈我转行学会计两年多,去年夏天在一家firm实习,最近的两个学期都在参与公司的校招活动,算是有一点小内幕吧。在系里做了好几门主干课程的TA,平时经常和学生交流找工作的经验,身边的中国学生很多,也时常感受到朋友们找工的压力,酝酿了许久打算开个长帖总结一下自己这两年多的经历,希望能帮到版上的mm们,顺便攒点魅力~不上马甲了,认出我的旁友们低调低调哈~
先放一个disclaimer,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大妈不喜欢教做人,只想给大家提供信息拓宽思路,转行之路虽然艰苦,但是运气也真的很好,几乎没走什么弯路,所以虽然经验不少,但是主要集中在public accounting,想了解其他方面的mm我可能帮不上太多。想写的挺多,列个提纲慢慢填,也欢迎提问~自己经验尚浅,所以丑话说在前头,先谢绝改简历/内推的请求,有问题一起讨论就好~
1. 要不要转行,转什么:会计专业的pros and cons
2. Audit vs tax,firm vs industry的选择
3. 找工之路上的0和1
4. 有卡没卡,到底差多少?
5. 简历:怎么写&怎么投
6. 人人都谈的Social:什么是有效的social
7. 从面试邀请到offer,你需要做什么
8. Q&A
1. 要不要转行,转什么:会计专业的pros and cons
这楼说说转行的经历相信很多考虑转行的mm们处境都大同小异:火坑专业前途暗淡,当下的工作温水煮青蛙毫无激情,家里蹲久了太闷,其实简单粗暴的来说就是一个字穷,再一个个字闷。转行到底能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转行学会计又到底能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大妈我的答案是,可以,但是效果因人而异,风险要自我评估
来美国很多年了,原先是纯文科phd,有多纯呢,这么说吧,当年想转行的时候“零基础”“纯文科”当关键词搜了不少帖子看,每次点进去就有一种“我可能读了假文科”的感觉,人家好歹是本科学过经济学,不然就是概率统计用得6666,再不济也有过和business沾边的学习或者工作经历,这么一比我这文科真是太纯了,大学学的最简单的高数,按计算器为主的概率,毕业前就都还给老师了,此后的人生就基本靠码字活着,唯一和数字沾边的大概是给论文加页码。。。在开始上第一门accounting课以前,我对这个行业可以说一无所知。2013-14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低谷,长达两年的迷茫,差点要抑郁了,这期间我做了两次大的断舍离,经历了大起大落,回想起来真的非常冒险。
第一次断舍离是选择在第四年时quit phd。其实当年来美国时也是带着很多美好的幻想的,也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觉得念个博士,将来在学校教教课写写书就挺好的,也不向往什么大城市、贫困线,心灵满足最重要。你问我放弃这个理想可惜吗?当然可惜,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的学术理想、学术能力都还在,只是这条路对国际学生来说太难了,每年的教职就那么些,不仅要和本专业的人竞争,还有其他专业的来抢饭碗,而除了发考题之外,其他的出路又少之又少。phd第二年时我就发现就业市场极不乐观这个事实,可是当时觉得毕业还遥不可及,更是从没考虑过身份问题,加上当时有一份挺不错的校内工作,就得过且过了。第四年应该开题了,我却不想再继续了,因为我发现即使我再用两三年读完博士,也仍旧面对一个miserable的市场,或者说是更加miserable,因为phd这个title让我几乎没办法找学术界以外的工作。挣扎了好几个月,2013年的春天,因为州政府削减学校funding,我的工作也随之被cut掉了,尽管不是没了funding就活不下去的状况,可在当时,失去了这一个月一千多块的工资,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选择了quit,把本打算做博士论文的题目匆忙写了一篇master thesis,在加州找了一份华人公司的工作,就这样离开了大农村。
可能是当时急于跟火坑专业断舍离,这一份工作我并没有考虑太多就接受了,现在回头看,算是集合了奇葩工作的很多特点:华人小公司,抠门又爱忽悠的老板,上班像上坟的同事,在哪个州都不够呼吸线的工资,H1b什么的更是只字未提。现在作为一个过来人的我经常告诉别人第一份工作要挑剔一点,因为它会决定你的起点,可是时运不济的时候,真的没办法太挑剔。在这间公司呆了不久我就受不了了,开始骑驴找马,结果都不太乐观,但是还有一张paycheck在,也不算是走到绝境了,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的投着简历,过了几个月。13年底老公(当时的男朋友)在德州找到工作,在异地和重新找工作之间,我选择了重新找工作,14年初搬家到了德州。
2014年的上半年在记忆里是非常模糊的,因为每天真的就没做什么事,陷入了一个不想起床 - 刷几个小时的手机-刷几个小时微博/youtube - 一看找工网站就郁闷 - 投不了几分简历就又该睡觉了的恶性循环,简直不敢相信现在这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狂当年会是这么一副扶不上墙的样子。对我以前的专业而言,德州比加州的市场还差,找了几个月工作都不见起色,有过一两个面试也不了了之,大受打击,接受了几个月负能量的老公也接受了单职工的设定,安慰我说找不到工作也无所谓。2014年的4月,吃吃睡睡了几个月的我终于坐不住了,开始酝酿第二次断舍离,这一次的断舍离是异常痛苦的,因为上一次的决断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回报,反而让我陷入了更为窘迫的境地,下一次会是触底反弹还是变得更差呢?原本的专业看起来已经是死路一条,可是奔三的年纪,让我把一切清零从头开始,光有勇气就够了吗?
和所有考虑转行的mm们一样,我也做了不少research,首先看看自己本身的火坑专业是不是彻底没戏(i.e.周边衍生专业还有没有救),然后考虑了华人的转行大热门:会计,CS,统计等等,最后选择了会计。总结一下这个专业的pros and cons:
Pros:
●风险小。我算是真正的零基础转行吧,也顺利学下来了,真的没什么难的,不管本身是什么背景,都不算是大跨度转行,不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就算你非常不喜欢,最后也能硬着头皮学完,基本的工作也能上手。
●工作机会多。行内有句话是无论经济好坏,会计行业的需求一直都在,这话也有一定道理,这一两年我们屯的主干行业石油和医疗都不太景气,但是各个firm和公司还都在招人,只是规模受了一些影响。
●流动性高。会计本身属于服务性行业,所以所有的industry都有会计的工作机会,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城市之间relocate也不算很困难,非常能够解决华人月经“异地团聚求bless”“老公青千我归不归”等经典问题。
●career path明确。这一点在firm里尤为明显,基本就是一个你行你上的世界,下一步怎么走,有哪些选择,这些问题几乎不用自己想太多,非常适合我这种懒人。听说在industry论资排辈会比较厉害。
●实用性。平时看个财报,填个税表,做个家庭开销spreadsheet,利人利己,目测这两年给小伙伴们省了不少请cpa报税的钱。
Cons:
●回报低。这个有点商科训练的人都知道啦,低风险高回报的那是庞氏骗局。。。会计是出了名的绣花枕头行业,表面上downtown写字楼西装革履上着班,实际上加班+工资低谁干谁知道,除非能做到CFO partner,否则一辈子也没法赶超CS。
●工作内容枯燥。即使在firm里面对很多不同的客户,也是每天打开excel做一堆表,在industry的话更是重复性高,所以如果不是非常有兴趣的话,专业课能坚持下来,工作也未必能坚持。
●找工竞争激烈。虽然会计本身是挺铁饭碗的工作,但是学这个的人真的太!多!了!我在local的小学校,program里有一个中国学生的微信群,两百多人,这还不是全部的中国学生,也还不包括乌央乌央的越南学生和美国本地学生。我们学校也是四大的target school,每年招的人数没具体统计过,但是应该每家有10个左右吧,然而比起庞大的分母,需要战胜的人还是非常多的。而且一旦毕业了,没了校招这个路子,直接和社会大众肉搏就更惨了。
●最后这个我在后面的帖子会展开说,我觉得public accounting真的不算是对中国人特别friendly的(虽然学这个的中国学生非常多),除了身份问题,还有国际学生普遍缺乏的soft skill。
至于许多人都关心的要不要读master的问题,也说说我的想法吧。不读master,另一个选择就是读个certificate,或者就是本身有一些商科背景的话,补齐cpa要求的学分直接考证。具体的选择当然是看个人的需要,如果你只想要一份朝九晚五的bookkeeping工作,那学一些简单的基础课和quickbook就差不多够用了,如果想要更专业一点、职业前景也好一些的工作,那master还是很有用的,一方面是能够提供系统的训练,另一方面也有学校的资源和各种校招的渠道可以利用,当然相应的,缺点就是时间比较久(转行的话至少要两年),花费也比较高。至于直接考cpa,我个人的经历是cpa在找工作中的帮助有限,尤其在public accounting,越是大的firm越不care,从广撒网的角度来看考cpa还是有用的,不过大可不必把它当做提升自己profile的救命稻草。
2. Audit vs tax,firm vs industry的选择
大妈我又回来了,一觉醒来发现被马克了好几页,压力山大,谢谢大家的支持,一定坚持更完!今天有一个recruiting活动,还要去外地过年,写到哪算哪~
上一篇说到断舍离,也看到一些mm回复说有类似的体验,当现下的生活一点点变成鸡肋,到底要不要断舍离呢?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人,其实很多时候心里已经有答案了,只是不忍心也不够有勇气而已。人在北美漂,不管娃/老公/娘家多给力,自己还是非常需要内心强大的,对于断舍离这件事,我的经验是,如果你的专业/工作让你不满,就一定要拿出行动力寻求改变,本身有救的尽量抢救(转行成本太高),实在没救了,一定要拿出狠劲来斩断过去,否则拖得越久,沉没成本越高,既然早晚会沉没,何必让它越滚越大,压得你走不动呢?当然,需要魄力的绝不仅仅是这一个决定而已,更在于重新开始以后积极改变自己,切忌把转行当做万金油,换汤不换药。旁人都觉得我转行转对了,人生逆袭了,会计真适合转行,我觉得除了我自己的性格真的适合会计以外,自己也真的是下了一番决心改变的。
说回2014年的春天,之前讨论了一堆pros and cons,其实自己做选择的时候真的非常瞎,纯得不能再纯的文科生,CS统计什么的就基本再见了,其他的一些,有的转行要补很多课(nursing啊药剂啊那些),时间成本太高,不然就是对身份有要求(报关员什么的),再不然就是要脸皮厚会social(房产经纪等等sales类工作),想来想去都不合适,就只剩下据说只需要高中数学的会计了,就一咬牙上了,很幸运的是这个盲选的专业非常适合我的性格,很多招人的key words我都符合:attention to details(很轴),passionate(工作狂),organized(强迫症),communication(脸皮不厚但是还算会聊天)。这些后来才渐渐发现的match之处算是我的转行之路好运的起点,虽然从来不都认自己很努力,但是也真的感激命运的眷顾。
转行最困难的地方,对我而言不在于从零开始学习一个新的学科,而是战胜自己。2014年的6月我开始在community college上两门会计入门课,对我来说是最便宜也最省时的选择,也能很快解决身份问题,就这么去了。最初几天,走进教室对我来说都很困难,想着自己好歹也是国内名校,曾经top phd program混的,现在居然和一堆三教九流的人一起学101,心理落差真的很大,也很难坚持自己的标准,每天就想上完课赶紧回家,不想任何人知道我的来历,也不想和以前的同学朋友update近况。这个莫名其妙的偶像包袱压了我非常久, 直到我拿到了实习的offer 才有所缓解,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没必要,既然决定断舍离,就应该学会清零,既然花了这么多学费重回校园,就更应该好好学习,多跟老师提问,多用学校资源,这样才值回票价嘛!
所以如果你问我accounting难不难,真的不难,学校里学得顶天了都不难,不需要高中数学,初中数学就够,真正难的是战胜自己的心魔和弄清自己到底要什么。学会计不用去名校,有时候local小学校因为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就业前景也不错,不同的program学生群体很不一样,这时候给自己准确定位就很重要了,you get what you paid for。我一路一来上的都不是什么好学校,作业project应付了事的同学大有人在,因为我很轴地坚持自己的标准,有时候也挺不合群的,很多次听人说,这课看书就能过了你干嘛上课坐第一排还提问,这presentation随便讲讲大家分数都差不多你ppt做这么好干什么。这样的大环境下坚持自己并不容易,但是事实证明,我想去的那个工作环境,确实是优胜劣汰,想混日子就会被weed out的。当然,我也非常理解一些不那么拼的同学,尤其家里有小娃的妈妈们,想拼也得看娃配不配合,每个人的priority不同,凡事就讲究个最优资源配置,同等投入产出最大嘛。
接下来就是accounting领域两大经典问题,firm还是industry,audit还是tax,我觉得选择起来没那么难,follow your heart,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行了,盲目跟风最后选了自己不适合的方向其实也很痛苦。说说自己的经历给大家一个参考吧!
firm和industry的选择挺早就决定了,一部分是被迫(很多企业不sponsor),主要还是因为firm的工作更多样化,更有挑战性,听起来也比较光鲜亮丽哈。Industry也自然有它的好处,大公司基本上钱多事少福利好,非常适合不喜欢firm里忙季加班和不进则退文化的人,缺点就是工作比较repetitive(相当于一直做同一个客户), 职业发展慢一些,有时候promotion得等人退休。我觉得没有一个方向是绝对更好一些的,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就好。
因为低谷了很久,一开始学会计的时候,我对自己几乎没什么期待,觉得能有个朝九晚五的工作让我见见老公和超市收银员以外的人,有点工资让我买买衣服,贴一贴将来娃的DC钱就够了,什么career,压根没想过(每天都想问这个人真的是两年前的我吗,我是不是有了假的记忆?)然后,又一个抓马发生了。2015年的夏天,我补完了MSACCY的所有先修课,经过朋友介绍在本地的一家华人公司实习,这份实习现在回想起来也是非常奇葩,公司管理混乱,领导智商欠费,一共没几个人各种办公室政治,再加上华人公司特有的官大一级压死人,我的业务能力其实并没有得到多少提升,但是我仍旧十分感激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认清自己不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和曾经的chinatown记账准时下班做饭带娃的计划彻底再见,同时让我见识到了我理想的工作环境,和后来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的mentor。
实习过半,公司打算拓展业务,想找一家事务所做税务规划,在货比三家的过程中,我第一次去到我现在的公司,和一个partner的团队开会,当时我的专业水平基本在能分清financial statement上每一行都是什么的程度,还是硬着头皮做了笔记准备了问题,这些问题今天看来真的非常非常小儿科,但是对方没有介意,还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这份实习结束之前最后见这位partner,他问我在哪里上学,几年级,然后告诉我,他们公司会去我的学校招聘,鼓励我申请实习。这是我的转行之路上第二个极大的幸运,这个partner在后来的时间里对我非常关照,我去office visit时他路过我面试的房间,还特地在外头等了我十几分钟问我情况怎样,后来实习的时候虽然不在他的组里,也抽时间和我coffee chat很多次,给了我非常多soft skill方面的建议。我觉得自己的个性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碰巧结识了这一个特别爱mentor后辈的partner,我的实习和fulltime offer都不是他拍的板,所以也不是我认识了高层给我开了绿灯,我只是很感激他的知遇之恩,也是因为第一印象非常好,我在找工的过程中几乎没考虑其他的firm。
Audit和tax选择,这个问题在校招中很多人都问起过我,我们的recruiter每次都关照我们不要把这两个方向队里起来,要鼓励学生多探索,实际上我和我的同事们往往会给出很任性的回答,“我选audit是因为tax太无聊了!”我是做tax的,我的回答是“因为audit课太没劲了”。其实很多时候选择是很自然的,你不喜欢这门课,很可能你和这个方向气场不合,如果你上了两门课都不喜欢,基本上可以放弃这个方向了,尤其去tax,工作内容和学校学的东西很像,audit的话,课程一般比较抽象,实际的工作会更有意思一些。
除了建议学生们跟随本心以外,我经常建议他们考虑以下这些因素:
★你喜欢travel吗?喜欢和客户多一点接触还是略少一些?其实tax也很常见客户,但是很多communication可以邮件电话完成,不像audit有时候必须on site。
★你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吗?出乎很多人的意料,tax才是让你发挥创意的地方, 我觉得audit像做侦探,在既有的财报里找问题,tax则像建筑师,除了基于过去的compliance,我们更多的revenue来自规划未来的consulting。
★你是一个好的team player吗?当然能进firm的都是很会teamwork的,毕竟没有任何project能一个人独立完成,但是相对而言,tax工作的独立性强一些。
★你觉得自己五年/十年以后在做什么?如果会离开public accounting,audit可能会提供更多的exit option,如果要回国的话,可能机会也更多,毕竟中美的税法几乎完全没有可比性。当然机会都是自己创造的,tax也有非常好的出路,只是路径略微局限,毕竟和financial reporting那边有一点距离。
手机码了一堆好累好累,这部分先写到这里
3. 找工之路上的0和1
出去浪了几天,已经初三了,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各位mm鸡年大吉,工作顺利!
这一篇写写找工路上的0和1,在有1 的前提下,0当然越多越好啦。先卖个关子,列一列我认为重要的0们(排名有先后):
●态度。想要找到一份合意的会计工作,说“态度决定一切”也并不为过,因为很多雇主都认为找工作和实习期间表现出的态度就能代表一个人实际工作中的态度,而对于会计这种技术含量不高却又极大倚赖团队合作和客户关系的行业,好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身边有不少GPA很高、简历看着也还不错的同学,临近毕业却还没有好的offer,相反一些看起来资质平平、考试成绩还有一两门坑爹的同学倒是早早敲定了工作,这样的对比起初我觉得是面试过程中的偶然性导致的(这个以后展开说),但是和这两群人各自交流得多了,加上几个学期的TA经验,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必然性的。作为即将加入公司的new hire,我在入职前仍在校园的这段时间就是公司的on-campus ambassador,如果在学校里发现特别合适的candidate,我们向recruiter推荐的话,得到面试的机会就会大一些,那我会向recruiter推荐什么样的人呢?我在系里TA一门本科生的主干必修课,很多在上这门课或刚上完的学生都会进入找工阶段,打个比方,同样是这门课上得A的学生,一个95分,但是上课不怎么积极、平时也不太在office hour出现,另一个92分,但是上课踊跃提问、也经常来office hour,我应该会推荐后者。难道说我什么都懂了,不用找TA也是错吗?我必须没事找事懂装不懂去和老师/TA搞关系吗?这真的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吗?当!然!不!是!每学期我都有一两个学生,做遍课后习题,每次office hour必须出现,可是我并没有在任何方面偏袒过他们,相反,如果他们积极的态度没有给他们相应的回报(理想的成绩),我反而会质疑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我看来,积极的学习和与人交流的态度体现的是一个人对专业的热情、主动思考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与他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心理,能有这样积极态度的人,在工作中不仅进步很快,而且能够主动地teach back,形成非常好的团队气氛,这是做好每一份工作都 不可或缺的。相比漫长的职业生涯,找工面试实习的几个月真的非常短暂,雇主能考察的能力也相对有限,在几乎所有雇主眼中,积极的态度都比过硬的技术能力来得重要,因为技术可以教可以学,一个人做事、与人相处的态度却是很难改变的,仔细观察一下在就业市场上受挫的学霸,大多是闷头读书看ppt、生活在小小的朋友圈子里、对career fair之类的活动有些不屑的人,可这样的闭门造车实际上也切断了他人了解自己的机会不是吗?
●性格。常被人问到“what kind of candidates are you looking for”,我并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硬性的招聘条件,像是GPA、工作经验、专业背景之类的在job description里已经写得很明确,是每个求职者自己应当做好的功课,而说到软性的条件,主要就是性格特质,就更没什么可说的了,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只有你的性格和这家公司是否合适,而并没有好坏之分,因为认为某家公司喜欢某种性格的人而伪装自己,能装得过面试也撑不过实习,另一方面,这些软性的条件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感觉,一种chemistry,很难具体化,说出来的都是一些很宽泛的词,这也让许多人产生一种误解,觉得各家firm招人都是一样的标准。其实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至少在我所在的market,每一家大firm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员工群体的构成也各不相同,有的firm比较高冷,有的就比较laid back,有的对国际学生比较友好,有的就白人比例高一些,我甚至觉得和某几家firm的人聊天都聊不到一块去,不是话不投机就是笑点不一致,只能停留在最基本的寒暄层面,但是和我们自己公司的同事聊天,就感觉轻松多了,有趣的是我们公司在很多人眼里是以高冷著称的。所以有时候找工作真的就是气场合不合的问题,毕竟是以后要一起加班的人,要是合不来的话对双方都是一种悲剧。讲了一大段虚的,其实想告诉大家,如果觉得自己各方面条件没问题,但就是在某一家公司屡战屡败,那不然就不要试了,很可能就是对方觉得跟你合不来,硬是进去了你说不定也会觉得很痛苦,还是多看看其他公司为好,说不定适合你的就是下一家呢。当然,我觉得脾气随和、风趣幽默、大方活泼的人到哪里都会受欢迎的,各个公司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他一些细节
●沟通能力。这里指的不仅是英语能力,还包括会看人下菜、讲对话题的能力。在美国工作,又是需要team work、不是自己低头在格子间里敲键盘就能搞定的职业,好的英语能力是必须的,尤其是美国人占主导的工作环境中,语言跟不上真的非常拖后腿,试想你的业务能力再强,如果听不明白manager让你做什么,那不还是浪费彼此的时间吗?低效率的沟通要是赶上忙季,绝对会成为ko掉full time offer的重要理由。至于看人下菜的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recruiting活动里匆匆忙忙自我介绍完就忙着掏简历、掏完一个劲介绍自己GPA工作经验的,不见得是受待见的,反而可能给人留下一个书呆子的第一印象,其实做一下换位思考就知道,对方是已经工作或是即将毕业的人,八小时工作日里抽一两个小时和在校学生聊聊天换换脑子,谁想听简历上的内容呢?应该都想聊点轻松的吧。相比之下,向对方询问每天的工作内容、公司文化、平时的兴趣爱好等等就属于比较安全的问题,要是能抓住一个点深入聊几句,更会让人觉得你有active listening的能力,让对方主动索要简历才是比较成功的。沟通能力自然是越溜越好,要是能做到native speaker零口音、football hockey各种酒类张口就来,那当然是极好的,但对于很多大学以后才来美国的mm们来说,做到这些真的是很难的,不仅是语言学习方面的障碍,有时候许多social话题真的就是没兴趣、不想了解,对此我的建议也是不要勉强自己,把跟同事social也当成任务来做的话会很痛苦,对方也不见得enjoy和你聊这些,所以我觉得专业方面做到准确流利,其他日常话题看缘分就好,我们公司其实有不少人工作之外也挺内向的,没必要每个人都把自己打造成social butterfly。对于在求职的mm,建议好好准备elevator pitch,多看看自己的简历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的经历和兴趣爱好中有哪些亮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时间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试想career fair这样的招聘活动,大firm的recruiter跟前一定排起了长队,大家都是等着赶紧刷完脸赶去下一家的人,你一个人占着recruiter一个劲说话,后边的人肯定意见很大,recruiter也烦了,聊得再好也得cut off,还不如自己知趣一点,适时结束话题,也给自己多看几家多刷几次脸的机会嘛。
●经验。这个话题简单也不简单,我的经验是,对于entry-level工作来说,工作经验不是必须,有经验可以加分,但绝不是越多越好。不是必须,指的是entry-level不要求同行业或同service line的工作经验,但一份简历交出去,一定要有一些相关的工作经验,像是简单的记账出纳、库存管理,甚至文书、收银、客服这样的工作都勉强搭边,因为会计也算是客服工作嘛,这些工作经验在简历当中怎么组织,我在以后再展开说,大的原则是和你要找的工作相关性强的尽量靠前和多写,关系不那么大的可以省略,或者简单写写(如果要凑空间的话)。那么问题来了,每份工作都要求有相关经验,谁来给你第一段工作经验呢?国际学生的身份限制又怎么办呢?首先可以考虑学校的on-campus job,像是其他院系的budgeting,grant management,payroll,学校医院的billing乃至学校餐厅的收银,这些都算相关的工作,也会比较偏向于招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申请到系里的TA的话就更好了,像我们系的话TA可以waive州外学费,还有一部分医疗保险补贴,上班就在学校,工作的内容又是和自己专业非常相关的,给学生讲题的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和沟通能力,顺带还有备考cpa的效果,一举多得。校外的工作对国际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找到,有兴趣的话可以考虑去VITA或者neighborhood tax center做志愿者报税,只要上过个税的课、经过简单的training就可以了,因为面向的是低收入群体,税表内容也相对简单,却很锻炼能力,一个税季做几十份return,对1040就能非常了解了,而对1040结构的了解不仅是business entity tax的基础,更能让你从纳税人(企业的shareholder/investor/partner)的角度来考虑税务规划问题,是做tax的人非常好的起点。另一方面,由于服务的是低收入的群体,很多人对税法了解非常少,带着道听途说的期待来报税,最后refund不如预期还可能着急上火,怎样不卑不亢地向对方解释税法的规定是很考验沟通能力的。这些免费报税的program一般都和学校的accounting program有合作,有的tax老师自己就负责一个站点,有兴趣的话向老师或是小秘咨询就可以了,我非常喜欢我的tax入门老师,今年是我在他负责的VITA site第三年当志愿者,如果说最初还有攒经验的私心的话,现在完全是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更多人、也想把这个好的program继续传承下去,一开始我填一份1040要将近一小时,现在只需要十几分钟,还负责给新来的志愿者答疑和review,在这里学到的东西早已超出了我当初的预期。
●成绩。因为我不是HR,所以GPA在招聘过程中到底起多大的作用,我无法断言,但是我自己的体会是,想进入大公司(firm或者industry都是),GPA应该尽量保持在3.5以上,但是没必要苛求完美。以前常听说大firm不喜欢GPA 4.0的人,我感觉应该也是一个基于经验的错误判断吧,凡事没有绝对,只是每个人精力有限,为了保持很高的绩点,往往要牺牲打工、社交或是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比较书呆子、不合群,而大firm往往喜欢合群又全面发展的人,要能够work hard play hard,所以BAP之类的学生社团领导都比较受青睐。当然,绩点太低一定是不ok的,有过几次聊得挺好的candidate,拿到简历发现GPA3.2左右徘徊,几乎是不可能得到面试机会的,毕竟是在招同事不是招谐星,能干活还是主要的,聊得好不好只是一个plus,如果你和一个逗逼一起加过班,就会知道我在说什么,他再怎么逗逼你都只想让他赶紧把workpaper给搞对让你好回家和老公吃个饭。对于在校学生,我还是建议要好好学习,绩点不要太难看,尤其是会计的主干课不能太糟,比方说我自己负责的那门主干课吧,这门课本身不难,老师又讲得很好,加上给分nice,一学期一百多人的课最多只会挂几个人,如果在这门课上每次考试毫无进步、最后拿一个C的学生交简历给我,不管写得怎么漂亮我都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够格进入我们公司的人,因为他的学习能力和态度显然是有问题的。我见过不少本科生本末倒置,大把时间用来参加社团,挂了好几个officer头衔,最后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甚至被指导老师拿掉officer职位,可以说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另一方面,也不用太纠结于每门课拿A,偶尔有几个B是完全OK的,真的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有时间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或是攒攒part time经验,简历会看起来更均衡一点。
●人脉。我把它作为最后一个0来写,确实是因为我觉得它有一定的作用,但比不上之前的几点。可能也是和我自己的经历相关,其实我并没有参加太多的recruiting活动,作为一个转行大妈在这一行也并没有什么人脉,还是挺顺利就拿到了offer,所以个人感觉人脉也算是一个plus吧,有就最好,但也别太指望,没有也别泄气。很多人看重人脉,大概是因为觉得内推很管用,其实在我看来,内推的作用只到一个电面/校园面试为止,我认为真正合格的简历都deserve一次面试机会,而得到第一轮的面试机会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还是还是要申请人自己来掌握。此外,我自己个人比较讲原则,我觉得refer一个人是也要赌上自己的reputation的,因此我不会因为referral bonus或是和谁私交比较好,或是简单的觉得中国人应该相互提携就随便向recruiter推荐,所以我感觉推荐人本身的行事风格、是否诚心、既往推荐的candidate素质,recruiter其实是心里有数的,也会酌情考虑。在entry-level这个层次,很多大firm已经基本都走校园招聘了,内推什么的就更不好使了,还不如多找recruiter刷刷脸。。。
说了一堆的0,现在要说1了,到底什么是1呢,我认为是timing,或者时间的规划。在我的转行之路上最大的幸运就是,补完基础课即将开始master的那个暑假做了一份非常糟糕的实习,直接激发了我想拼一下大firm的逆反心理,所以2015年秋季、也就是master的第一个学期,我就开始投简历找实习,10月校园面试,11月拿到intern offer,2016年的夏天十周实习,8月实习结束拿了full time offer,计划今年5月毕业,7月入职,这一系列活动进行得都很顺利,几乎没有走弯路。大多数人学会计都选择读master,大多数的master program快的一年半,慢的两年半都读下来了,这段时间看着挺长,其实往许多公司的recruiting timeline里一套,根本就非常紧凑,拿我们公司来说,今年春季学期也就是这个月和下个月,招聘的是2018年春天的实习生,这些实习生,公司希望他们2019年春季毕业,2019年的夏/秋季(7月或10月)入职,而且在招人方面,公司非常偏爱自己的实习生,所以不经过实习直接拿full time offer的机会想当的低。
换言之,想要在毕业的时候有一份好的offer,你可能要从两年前、也就是一入学就得开始投简历了,每个人的黄金时间其实也就是master program第一年或者senior year的两个学期、每学期期中之前的一两个月,错过了这两个窗口,几乎就什么都不赶趟了,这两个学期参加校招,经常看到一年后或者本学期就要毕业的中国学生来面试,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开始找工作,很多人觉得够早了吧,其实对于大firm来说,这样的简历已经不会被考虑了,再好的条件也会因为毕业时间不合适而直接得不到面试。所以,如果你因为任何原因想去大公司或者大firm工作,记得一定要早一点行动,不要怀疑是不是太早了,nothing is too early,更何况你还得修改简历、准备面试呢。从这点来看,转行的mm们反而比从国内来读master的要占便宜,因为补专业课需要一些时间,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master program一开始就积极投简历找工作也并不紧张,反而是master空降美国的情况,一方面人生地不熟,另一方面国内的学习工作经验其实不太能在美国加分,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我还是建议大家尽早规划,把握好时机,才能尽量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写到这估计很多mm都看怕了,真的要提前两年这么久吗?那我已经第二年/快要毕业了怎么办?也不用太着急,可以考虑转变侧重点,多考虑中小型公司,一般来说,越是大的公司越会在recruiting上拉长战线,比如四大在秋季学期招聘第二年夏天的实习生,mid market可能会避开这个时间段,在第二年春天招聘,大firm一般要求实习完了一年、至少一学期才开始full time,中小型的firm可以实习完了马上转正,再小一些的firm忙季临时多招人的情况也是有的,而且小公司一般比较flexible,在时间点上反而好变通。想提醒各位mm,大firm并不是完美世界,如果已经错过了黄金时间,就不要死守着 不放了,再投简历也是花时间收拒信而已,真的没必要给自己负能量,即使改变策略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实在还有大firm的情节,工作几年以后走experienced hire还有机会。当然,中小型公司有他们本身的问题,对国际学生来说,最要命的问题在于他们可能不sponsor H1b,那么,有卡没卡,在找工作当中到底差别在哪呢?下一篇再细说~
4. 有卡没卡,到底差多少?
许多人转行学会计都是因为好找工作,大妈我当年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很多人说到好找工作,都有一个附加条件,“如果有卡”。那么,身份到底在找工作当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有卡没卡又到底差多少呢?从开始找工到拿到offer,我经历了从f1到绿卡的转变,可以说两边都略有体会,所以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
先说残酷的现实。是,有身份确实找工作会容易许多,主要是因为有很多公司只招公民和绿卡持有者,有的公司会给特别好的申请者破一下例,大部分公司是非常铁的政策,没有身份甚至没办法网申,所以有身份的话,首先能投的工作就多了不少。公司不sponsor H1b,主要的原因有三:第一,商科opt只有12个月,所以只有一次抽签机会,考虑到这几年的抽签行情,为员工申请工作签证的风险性很大;第二,一些firm早年有过给员工办工签甚至绿卡,结果对方拿到身份之后转身跳槽,给公司带来很大损失,吃了几次亏以后干脆全面不办了;第三,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会计这个行业实质上技术含量还是不够高,因此每个员工的可替代性都比较高,不招国际学生,还有大把的美国学生和手拿绿卡的人排队等着,能力相当又没有解决身份问题的花费和风险。
所以说会计专业还是很苦逼,CS就好多了。。。到底有多少公司不sponsor呢?不同地区的情况也不一样,大家要自己去打听。我所在的market,四大有一家不sponsor,另一家听说正在逐步收紧乃至不sponsor了,其他两家政策还比较友好,但是传统上属于招国际学生较少的,mid-market只有几家会sponsor,其他大多数要求身份,industry几乎全部要求有身份,小公司小firm的话各自政策不同,听说主要看老板心情。总体看来,没有身份确实很吃亏,网上po出来的职位能有十分之一能投就很不错了,所以这就更需要大家及早开始,时常关注找工网站(几个主流的+学校career center),看到合适的一定要尽量投,才能把身份问题给自己带来的障碍减到最小。学会计的女生多,可是真正靠会计专业拿绿卡的却很少,mm们平时还是要多推一推老公,老公给力的话,解决身份问题真的快很多。
再说点正能量。根据我自己和我所见到的同学朋友们的经历,我认为拿到offer的绝不只是因为有卡,没拿到offer的也完全不能只赖没身份,所以把他人的成功或自己的失败都归结到一张卡上,而不好好总结反思,是一种消极逃避的行为。我开始找工作时也是f1身份,所有国际学生有过的焦虑担忧挫败我完完全全都体会过。记得当时参加recruiting,和一家大firm的员工聊得挺投机,人家把我介绍给recruiter,recruiter都问我要简历了,突然来了一句,你英语挺好的,是公民或者绿卡吧?我们不sponsor工作签证哦。。。我如实说自己是f1,最后当然是黄了,只告诉我如果身份问题解决了可以再联系他们。后来正好这家公司的managing partner来给我们上课,要求每个人给他发一份简历,我当完成作业再次发去的简历很快又被partner转到hr部门,可是当我诚实告知国际学生的身份时,还是没得商量,可见这家公司非绿卡公民不招的政策是很铁的。这是我求职路上交出的第一份简历,明明能力没问题却因为身份问题受限,心里真的挺难过的。
不过很快我就发现我现在的公司在学校career center发了几个实习职位,虽然几乎没怎么参加过recruiting活动(去了一次,大长队,和recruiter说了几句话就走了),还是调整心情,硬着头皮申请了。从校园面试到office visit,再到实习和最后拿到return offer,公司对我的身份问题只字未提,事实上,我去面试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毕业时能搞定绿卡(感谢老公给力,感谢USCIS对我们这个两年没抽中签不得不上Eb1的倒霉家庭开恩),整个实习都是以cpt身份完成的,和我一同实习的有另一个在其他州上学的中国女生,也是f1身份,也顺利拿到offer了,和我同校的一个新加坡女生是去年入职,公司给她办了H1b,她也很幸运抽中了,我们的例子都说明,需要sponsor身份确实是国际学生的一个软肋,但并非完全无解,只是需要比别人更积极一些,更努力一点。
反过来说,很多拿到offer的人,你或许觉得他没什么过人之处,一定是因为有身份的关系,你看他那个公司不是不sponsor吗?我觉得这种想法就算是事实,也对你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毫无帮助,与其酸别人命好,不如想一想这个你眼中资质平庸的人是否有你没有注意到的闪光点。你觉得他每门课成绩都不如你,那他是不是很积极思考、努力学习,把这种态度也带到了工作中?你觉得他英语有accent,词汇量小,那他是不是比你敢说、能说,不怕美国人笑话?你觉得他性子软不争强好胜,那是不是恰恰说明他是一个好的team player,性格讨喜呢?一个人的本性固然很难改变,面对许多事情的态度却是可以磨练和学习的,曾经我也是眼高于顶、成天嫌弃别人的,但是转行的这两年多,觉得自己的心境平和了许多,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再怎么有能力不也还是清零重启滚回local小学校了,实在没什么资本自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会计这个行业没什么名校情节,什么出身的人肯学肯干都能做好,被我视为mentor的两个partner都是一般的state university出身,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做到现在的位置,算是对我这种曾经偶像包袱极重的人一个很好的教育。多看到别人的优点才能多看到自己的缺点,给自己改进的机会,身份不过是小卡片一张,我觉得算不上什么优点,别人能拿到offer,必然还有其他的长处。有卡没工作的人也大把,把有绿卡这个信息放在简历第一行、recruiting还要特地跟你讲一句的人,至少我的公司不会有任何特殊对待,其他公司就算在意,也会在网申页面screen身份信息,这种事实在没必要在简历里专门写一行,我真的觉得挺露怯的,有这地方还不如写写什么时候cpa eligible。
另外,有些人觉得网申的时候先写不要sponsor,或者不管公司对毕业时间段的要求,把简历塞进去拿到面试再说,万一聊得好给破例了呢?作为一个很讲原则也的人,我也非常不建议这么做。一方面,如果一家公司规定了不sponsor的郑策,往往是很铁的,越是大公司越是如此,加上这两年抽签行情越来越差,新总统还不知道要把H1b政策改成什么样,你到底哪来的蜜汁自信觉得公司会为你一个人破例?另一方面,会计是很讲integrity的行业,隐瞒自己国际学生身份、更改毕业时间,有可能会被认为是欺诈公司的行为,也对其他的申请者不公,就算能通过网申甚至通过面试,也可能影响拿full time offer,毕竟公司的sponsor政策就在那,每年的headcount也在那,耍心机让公司破例,就要承担弄巧成拙的风险。当然,一些合理的更改入职时间的要求,公司还是会尽量配合跟周全的,比如因为生娃要推迟入职,或是某些课程因为学校授课计划的改变无法及时毕业,或是申请transfer到其他office,另一个州cpa eligibility要求不同导致可以提前毕业等等。
(上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