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宽恕(下)
平日在教学和咨询的场景中,总有几个区块的问题特别多,包括感情、亲子、金钱、身体、自我形象,再来就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工作。工作与灵性的交会处有许多可谈,今天我们先聊聊工作中常见的几个宽恕课题。
以下让我们来聊聊职场上常见的宽恕场景。
◆◆◆
其实不论是老板、主管、或者是下属,从本质上说都是我们的弟兄,原本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别。这样的眼光自然需要深刻的锻炼。随着宽恕的进展,跟老板相处不再有巨大的压力,也不再用低下的眼光看待所谓底下的人。
你可以想象我们原属于一个大圆,大圆中并没有小圆,因此没有你我他的分别。
跟上主分裂之后,弟兄之间也分裂了,大圆碎成一个个小圆,每个小圆都是一个个体、一个自我。每一个小圆都残存着大圆的记忆,却走上错误的途径,妄想把自己膨胀为大圆,而非重新跟所有小圆结合为一。
于是每一个小圆都想自我膨胀,不自觉地就挤压到彼此的地盘。就这样在相互倾轧中求得苟安,却又孤单地害怕失去其他小圆的陪伴。
这就是小我世界的窘境,在职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应该不必多加解释,你也能迅速看出我在隐喻什么,甚至已在脑海里浮出某些切身的场景。
◆◆◆
首先上场的是我们的主管或者领导。很少人在职场上不跟主管起过冲突,就如很少人在家庭中没跟父母亲吵过那么几回。
1爱恨难解
有人说主管就象征你的父亲,这话有几分道理,却不够究竟。事实上,主管或者父母象征的是小我眼中的上主。我们因为选择跟上主分裂而起了罪咎和恐惧,导致往后一想起祂,就不免又爱又恨。这正是我们对父母和对主管的复杂感受。既冀望他们的爱,又想独立自主,又害怕他们责骂甚至惩罚。
可以说,只要一天把主管和自己视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分裂,甚至道不相同,就免不了要投射出这类爱恨难解的情节。这部分我在《奇迹行旅》一书中有两篇谈权威问题的专文,可以给有兴趣深入的读者参照。
2欲取而代之
除此之外,往往我们也很想取代那些看不惯眼的主管,直到有了那么一天,却发现多的是下属的批评指教。似乎我们也没有自以为的做得好?其实,你的下属一样有他的小我情结,同样会投射出种种爱恨交织的剧目,来邀你共舞。
那股取而代之的欲望其实就是小我暗想取代上主的欲望。你跟你的主管较劲,你的下属也在跟你较劲。不要小看内在深处的杀戮欲望,那正是小我最阴暗的一面,妄想对上主除之而后快。
3落入是非对错的争论
另外,人际之间相处,最大的坑就是落入是非对错的争论。工作上跟老板、主管、同事、和客户往来,这类课题最为常见。
必须谨记:
宽恕从不着眼人间是非,而是超乎其上,
否则不论是争赢了、争输了,
我们都失落了真正的平安。
从上主的观点来看,一切是非都不具任何意义,更何况我们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眼光是何其狭隘。
在出道教课之前,我曾申请了几家医院被拒绝,这里面或许是监考的主治医师不了解我,或许是黑箱作业,但都不重要。因为不多时我就了解圣灵的美意,祂换给我一份自由得多,既有钱、又有闲的好差事,更重要的是,我能帮到的人还更多得多。以往在医院工作可说榨干了我所有的时间、精力,现在终于有时间好好的面对自己、反省自己。
因此,职场上的得与失,有时看得真真切切,事后却发现不如自己所想。这类事所在多有,能坚持不评断,实是最高的智慧。
再说一次,宽恕从不着眼于人间的是非对错,不论哪一方看起来多么有理,你都是错的,也都是对的。
◆◆◆
接着上场的是我们的同侪和同事。
1争论特殊性
事实上,同侪之间的课题,除了一般的人际议题之外,争夺各类特殊性大概是最主要的。医师与医师争,一般医师与病房主任争,灵性老师之间也常有争执,因此与你做什么行业无甚关系。
然而,不管是争赢了、争输了,其实都失落了真实的平安。时时争赢的人位高权倾,却也时时活在恐惧之中,不晓得何日要从云端跌落。
争夺特殊性时就容易拿是非对错来包装,这样我们就能相信自己仍是个好人,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就算把对方踢落马去,也是他咎由自取。
若要诚实面对自己,还是得承认内在争名夺利的欲望,而不是披着灵性的罩纱来假清高。
2比贡献
另外,我们也常在职场上跟同侪比贡献。一面倒的立场是,对方的贡献明明没有我大,为什么升职加薪的总是他?我曾在《奇迹之旅》这本书举心理研究的经典案例来说明这个现象。
事实上,我们看待自我、看待世界的方式确有系统性的偏差,概言之是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我们倾向认为自己比较聪敏、比较体贴、比较幽默、比较认真、也比较有道德,而且「倾斜」的角度比任何人以为的都大。
例如,有超过九成的大学教授认为他们的研究水平超乎水平之上。这一听就知道荒谬绝伦,但事实证明我们很难把心理研究的结论套到自己身上反躬。
总而言之,
一旦我们开始评断自己或同侪对公司的贡献,
就要谨记《练习手册》第二课所讲的:
我对此事的想法不具任何意义。
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评断一件事的是非对错,难怪我们的评断不具意义;每个人都容易看到自己的贡献,却没想到自己在努力的时候别人也没闲着,因此容易高估自己,同时贬低了别人。这又给了小圆一个扩张自我,侵略他人地盘的好借口。
◆◆◆
接着上场的是我们的客户。这里的客户当然是广义而言,从公务员的角度来说就是民众。与客户打交道,第一个浮起的情绪或许是恐惧(要不就是乔装的恐惧)。你害怕失去他,却又受不了他的某些作为,还担心他去告你。无独有偶的,客户也害怕跟大公司跟官僚体制打交道。
事实上,你运用上面说的大圆小圆的图像思维,就能看清真正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每一个小圆都想扩张,都想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却又依附道德伦理做一翻堂堂的说词。
但请谨记,
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的小我仍是我们自己的小我,
这是百般狡辩都掀不倒的真理。
因此,什么时候我们决心不再引火自焚,玩这类你争我夺的游戏,游戏就结束了,一点儿不拖泥带水。
圣灵自有安排
更深一层是,人生什么时段从事什么工作、拥有多少客户,都是圣灵安排好的。该走的客户自然会走,该留下的自然留下。从这个角度说,你不会失去什么工作,也不曾拥有什么工作。
事实上,圣灵会安排每一个人去到他们该去的地方,没有什么事是不该发生却发生的。这么讲很玄,但假使我们静下心回顾自己的一生,许多人都能据此看出一点道理。
什么是我们该去的地方?
简言之就是有合适宽恕课题的地方。
合适的课题一般都不是我们乐意接受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课题了。君不见真正的学习都必须勉强自己跳出舒适圈才得以成就吗?
所以,不论是贵为CEO,或者是扫地工,都很容易在职场上碰到自己的「克星」(「课」星),也就是我们此生的宽恕课题。
一开始看似愈困难的,
穿越之后生命的层次就拔得愈高。
这里顺便祝各位,学习愉快。不必害怕失去客户,甚至也不必害怕失去工作,你以为的工作并不是真正的工作,也不是你此生所为何来的真正目的。圣灵会派你去到该去的岗位;倘使现下的你需要时间沉淀,祂也会给出时间。这些,都是我的亲身体验。
◆◆◆
最后,让我试着谈一点管理学,也就是面对下属时,常遇到的宽恕课题。
我曾问过一个读过MBA的好朋友,请她开个书单瞧瞧。得到的回复是,现代人已强烈意识到传统的管理办法一个一个失效,却很难找到确定可行又简单有效的替代方案。可以说这个世界变得太快、变得太大、变得太复杂。
不过,这正好是灵性学习者乐见的,是拓展心胸,撤除旧有思维的大好时点。传统上对下的管理,或不如说是控制模式逐渐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更大的自由,更平等的相互关系。
现在的管理学讲的不是管理,而是赋能,
赋能需要主管给下属极大的信任和自由,
并能宽恕下属的无心之过。
这些要不是违反人性,至少是对人性的一大考验。但成功的案例给了很大的启示,像小米、海底捞、或者罗辑思维这样「缺乏管理」的公司,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管理的真义。
管理并非控制
「管理」听上去就与管制、控制脱不了干系,但控制恰恰是最糟的一种人际手段。只要在生活中详加觉察就不难明白。尤其当你把一个人当贼、当敌人的时候,就注定要走入死胡同里去。
我自己出来教课的前三年,基本是单打独斗的方式,但就在最近,圣灵给我派了两位仙女作为助手,她们帮我经营公众号、校对、编辑文稿,回复网友提问,还有其他。表面上看我是发号施令的人,但我们心里明白,真正发号施令的是圣灵。
因此,我并不自诩为管理者,而是以询问、讨论、和尊重为主。既然我们各有特长,大多时候让她们自由发挥,会比听我指指点点高效很多。
倘使内在时时怀想的是合作,
而非敌对与控制,
好的创意和默契就容易自然流出。
这中间没有谁去争夺特殊性,她们也不是我的护法,只不过圣灵藉我们完成祂的事工罢了。这样相处,是我目前体验过最融洽没有疙瘩的模式。
工作上遇着困难,就摸着石子过河,
一边跟圣灵请益,一边调整,一边宽恕。
怀着宽恕的心境,许多事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做起事来不致抱怨连连,甚且还别有一翻乐趣,能从遇到的困难中突破出创意和智慧。
如何跟学生相处,跟小孩相处,跟属下相处,却不出以控制的手段,的确是管理学的巨大挑战。这方面,我自己还在摸索、学习,但《奇迹课程》的确帮助我以更高得多的视野重新审视工作碰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