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黑五类”这词儿并不陌生。尤其上了年纪的。
曾专指“地、富、反、坏、右”(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后来有了演变,在广告领域,“黑五类”指“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五类电视购物;在化学领域,指“氧化铜、木炭、铁粉、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在食品领域,又特指“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枣”。
由此看,“黑五类”已超越历史既有定义,被充实了褒义的内涵。
集团刘主席向通威报推荐过一篇文章。其中就职场中的人,作了“人渣、人员、人手、人才、人物”的五类划分。于是有人将其戏称为职场“黑五类”。如进一步延伸,我们可将其概括为:职场成分论。
根据划分标准,人渣就是“牢骚抱怨、无事生非、拉帮结派、挑起事端、吃里扒外的人”;人员就是“只领工资不做事,安排与自己无关的工作不愿干,属庸人之列”;人手就是“安排什么做什么,不安排绝对不做,等着下命令的人”;人才就是“每天发自内心做事,做事有责任、有思路、有条理,知道公司的事做好了,受益的是自己,同时真心为公司操心的人”;人物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灵魂去思考、做事,决心要和企业做一番事业的人”。
可以说,这五种职场成分,在绝大多数团队中都存在,只是程度轻重与缓急而已。因此,对各自属于哪一类,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判断。
在主席推荐的文章中,我们印象极为深刻的还有五大设问:什么叫梦想?什么叫信念?什么叫坚强?什么叫淡定?什么叫团队?
而其回答也堪称经典:
让人朝思暮想、做梦都想、时刻都想,而且一想起就热血沸腾,那才叫梦想!
经历过冷嘲热讽、人情冷漠、三番四次的跌倒打击、几乎绝望还咬牙前行,那才叫信念!
经历过半夜抱头痛哭、经历过内心的孤寂与寒冷而依然坚定初衷,那才叫坚强!
面对诱惑而毫不动心、面对打击而面不改色,纵然困难重重也微笑前进,那才叫淡定!
一起经历过风雨洗礼、跌宕起伏、浴血奋战、荣辱与共、艰难困境,依然迎难而上,创造奇迹,那才叫团队!
从这些精彩表述中,全体通威人足以获得宝贵的精神食粮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网上曾热传陈春花教授的讲话。仔细学习后,确有诸多亮点,受益匪浅。
她说,有人去问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惠能大师,什么叫禅?六祖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就叫禅。她举例说,有一次同事去机场接她,很周到给买了个汉堡包,说在路上吃,下车后就能马上开会。
她拒绝了这个安排,认为认真吃饭也很重要。把健康搞坏了,其他事你就没法做了。
这观点很好。很多人说要废寝忘食、夙兴夜寐、枕戈待旦,这从精神、状态、担当层面,是值得倡导的;但换个角度,若大家能力和效率足够,时间管理到位,八小时内能高质量完成的事情,何必一定要推到深更半夜,弄得人困马乏?
几千年来人们赞扬功劳,也肯定苦劳,甚至很多人动辄“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其实,大家仅关注了自己对企业的付出,不关心这些付出是否产生了绩效。团队中很多人的自我衡量标准,是自己付出了多少,而不去关心付出的结果。
所以,很多企业经常看到的结果是,有苦劳的人得到鲜花掌声,有功劳的人反而默默无闻!
陈教授说,事实上,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这是企业生存的残酷,也是任何企业和团队应该且必须倡导的价值观。
在很多企业中,人们关心一个人的态度,远多于关心他的能力:甲员工每天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老黄牛”一样早出晚归,经常加班加点;而乙员工每天准时、高效完成任务,准时上下班,从不加班。结果甲员工得到领导表扬,成为优秀员工;乙员工却从未得到认可,更与优秀员工无缘。
其实,如果稍加思考:甲的表现可能恰恰是能力不够的原因,而乙的表现正说明他的能力足以胜任这个岗位。
陈教授指出,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光有态度是无意义的。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也是企业必须倡导的基本价值观。
但是,很多领导往往喜欢态度好的人、喜欢听话的人、喜欢加班的人。员工也由此得出“态度比能力更重要”的结论。
久而久之,企业、团队中就出现了一批,甚至一大批溜须拍马、阿谀奉迎、报喜不报忧,“见人说人说、见鬼说鬼话”之人,甚至将其作为自己屡试不爽的“安身立命”之本,从而打击伤害了一大批踏实、勤恳、兢业的干部员工!
可以说,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企业和团队的悲哀。
德和才一直是企业人才评价的两大基本面,几乎所有企业都愿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但事实是,多数下属都无法做到德才兼备,要么其品德低于要求,要么其才干低于要求。如果这人已是德才兼备,那应该他来管理我们,而不是我们去管理他。
大家会问,如果一个人才干很好,但品德极坏,那岂不对企业造成更大伤害?
陈教授就此给出了十分清晰的回答。她说,我们要澄清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人都会犯错误,管理所要做的,就是让人没有机会犯错。
管理人,不能用道德的角度来评价,只能用行为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价。从经济学角度,人都是自私和贪婪的;从行为学角度,人都是懒惰和懈怠的。这个自私、贪娈、懒惰、懈怠的人,就是管理要面对的人。既然他不是一个道德人,所以我们不能用道德来下赌注。
这话很经典!
陈教授指出,才干才能产生绩效,再好的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为企业产生真正的价值。
因此,我们在企业、团队中,无论功苦之辩、态度能力之问,还是德才之忧,建立起简单、直观、明晰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极为重要:我们究竟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打击什么?这对企业员工和团队成员自身价值的建立和取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集团企业文化调研和建设的过程中,反复思考和琢磨的问题。
同时,我们可能还要倍加警惕职场中的那些“好好先生”、“善于和稀泥的人”、“职场老油条”,甚至碌碌无为的“老黄牛”;要从考核、机制、导向等方面给那些敢想敢干、善做善成的人和团队,以充分的舞台和空间,敞开胸怀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张开双臂鼓励他们实现人身价值,当然也匹配完善的机制让他不犯错、不能错,也没有机会犯错,从而推动通威事业的大突破、大发展、大繁荣。
因此,面对这些很好的管理思想,希望大家都能从各自角度,以海纳百川之气度,从中读出精髓,读出灵感,读出激情,聚势聚焦,为我所用。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