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认真看文章哦,文末有福利~~
年轻人的人生规划,总是跟不上现实的变化。我经常被新进入职场的新人,甚至是刚刚大一大二的大学生请教一个问题:请问我应该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
我1999年读研究生时也接触过职业规划的书,我还很认真地做了我人生的3年规划、5年规划、10年规划,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条是 —--- 我计划30岁结婚,在此之前男儿应该先立业,给未来家庭保障。
你看我是一个多么传统的男人 — 但问题是,2000年我硕士刚毕业,我就和现在老婆领了证。
你看,年轻人的人生规划,总是跟不上现实的变化。
■■■
我们往往把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和能力规划混为一谈。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办了一个松下政经塾,1993年250多人报名,只录取5人,学制5年,第一年没人教,结束时考一道题:“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松下的逻辑是要做领导就必须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
啊,人生使命,还让别人花一年时间去找,这不是浪费生命?
松下这种人有智慧,因为他懂得要做领导人,必须找到内心的愿景,找到一个愿意为之奋斗的大目标,这样才能激励一个人愿意站出来,挑战艰苦的长期的任务。
普通人一想到浪费一年去找使命就会担心得要死,生怕别人这一年超越自己太多,这完全是杞人忧天。
一个人跑得慢不是因为输在起跑线上,而是因为他没有内心认同的目标。
这样的人做再多的事情,也是这里发一下力,那里发一下力,无法形成合力,最终成就有限。
■■■
不过大部分人是普通人,做人生规划是大挑战,也许要到30岁后才能想明白,那么在20岁左右,是不是应该先考虑一下职业规划?
按说这是非常对的,但问题是在中国一个孩子读书读到18岁,除了几本教科书,对社会、对兴趣、对人生接触太少。十五六岁的中国青少年,文学经典没看过,摇滚没听过,老电影没看过,世界那么大,我只在地理课本里读过,生活那么苦,我只听妈妈抱怨过,我们对人生全无体验,又怎么能知道自己偏好什么?
更要命的是,就算我以为自己偏好什么,也不代表你有能力拥抱你的爱好啊!
我弟弟16岁读医专,他经常抱怨我妈,说他的梦想是跳舞,他跳舞的确比普通人好太多,但问题是一个孩子16岁了,还没有经过舞蹈专业训练,学跳舞能出来吗?
太难了!
所以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要做人生规划,最可能的途径是:先做能力规划→再做职业规划→最后人生规划。
■■■
我就是这样成长的,在大学毕业后的21岁到27岁,差不多7年时间我对做什么工作没有概念,我就知道做任何一份工作,只要单位不耍流氓,我都有学不完的东西。
等我做满7年,发现自己已经初步掌握了演讲、演示、写作、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等一系列相对通用的能力,加上一些专业知识储备,我发现我终于有能力选择我想做的职业方向,开启我的职业规划了 —--- 当时我想成为一名有个人品牌的跨界专业人,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能做专业的人。
所以2008年我退出软件行业,选择进入IT职业教育行业,我想了解大规模销售需要的营销传播手法,在2008年到2009年,我系统研究了各种广告,特别是网络推广手段,你们今天看到我擅长各种网络推广手法,其实都是那两年快速突破打下的基础。
有了这两年基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