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的时候,经常要学到一些定理、公理,然后运用到各种解题的过程中。
面试也是一样,牢牢记住、且时刻运用“定理”,你会发现面试的问题基本都可以迎刃而解。(发现大部分同学其实根本不会面试...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问题 =_=}}}
“行为面试”中被问道“你做过最困难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或者面试官挑出一段你的简历上某一段实习、实践经历问你详细的情况等等。
回答面试中的提问,要遵循STAR“定理”:
S:situation 情景。事情发生的背景。
T:task 任务。具体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目标。
A:action 行动。采取了什么行动,即如何去完成这项任务的。
R:result 结果。结果如何,总结和反思。
套用这个定理,我举个例子回来一下:“你做过最困难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S:大二寒假去农村支教,当时村庄周边发生了儿童拐卖事件,家长担心小孩在寒假期间去上支教的课程,万一跑出去玩会遇到危险。可是,我们支教老师已经抵达当地,面临的情况可能是无法开展支教,全部撤回。
T:支教老师组织开会,商议决定,客服困难,把支教任务完成。
A:我们登门拜访村里小孩的家长,一共也就20多家,告知他们精确的上下课时间。并且跟家长之间达成约定,每天上课由家长陪同到教室,下课由支教老师护送学生回家,课间由老师全程陪同小孩在规定的区域玩耍,绝不让小孩自己溜出去。
R:经过2天的拜访,所有家长都对我们产生了信任,同意让小孩参与支教课程的学习。并且,在整个支教期间,没有发生任何一起学生走丢的事件,我们教授的课程也深受学生的喜欢。
最后的总结和强调:在支教老师组织开会的时候,有人提出放弃支教计划,为了不出事儿。但是我认为学生人数不多,我们有6个老师,足以看管他们保证安全,并且,只要我们告诉家长我们具体的保护措施,应该可以说服家长。最后,我说服了大家克服眼前的困难完成这项支教任务。
over
很多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半天说不到重点上,讲了十几分钟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并不是谁就比谁天生口才好到哪里去了,而是你没有提前准备啊!
比如上面这个例子,是从我几年大学经历中挖掘出来的一个。我在准备面试之前,紧扣STAR定理,把冗余的信息摘除,零碎的口头语抛弃掉,把答案写在纸上,一遍一遍的反复记忆和复述,每一次面试的时候,都好像第一次述说那样讲给面试官听。这样回答问题,思路清晰,重点明确,在最后的总结中强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影响力,面试官听完很容易get到我的优点。
有的同学以为自己没有什么高大上企业的实习,也没有多么牛逼的竞赛获奖,成绩也一般般,面试就不知道说些什么了。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一定不要放过任何一件你努力、认真做过的事情,小到一次课程作业,只要能够从中提炼出你的核心能力,都应该在面试前进行以上精心的准备。
提醒:如果面试官问到你在某公司实习做了些什么?你可千万别老老实的说我做了报表统计、打印文件、数据分析,两句话就完了。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是这么回答问题的。但是,你这样说完了,面试官是无法get到你的能力或者特质的。同样应该运用STAR定理,把在实习中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任务从头到尾讲述出来,把你的能力展现出来让面试官知道。同样,都是事前准备好的例子(“故事”)所以,任何一段你写在简历上的经历,都需要按照上面的定理进行梳理。
其实一次面试也就半小时一小时的时间,可能更短,能把两三段经历讲好了,让面试官对认同你的一些能力,基本上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