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又出新骗局:一些单位以招聘为名,请求求职者提供作品展现,趁机无偿占有。昨日,记者采访上海公共招聘网时发现,最近该网在监测中确实发现了不少相似案例。由于求职者维权认识不强,维权根据常常缺乏,为此,职场专家特别提示求职者:招聘时千万多加当心,一旦遭到损害,应及时向劳动保证监察部门告发,或者寻求法律援助。
一场招聘一个骗局
前不久,某软件公司招聘一些程序员、美工等岗位。从外表上看,该公司运营情况良好,工作环境整洁,招聘流程正常,岗位提供的薪酬契合市场价位,一切都在常理之中。应届毕业生小张见状欣然报名招聘,初试合格后进入笔试阶段。笔试内容:上机编写一段程序,运用规则的编程言语,时间不限,能够上网查询相关材料,但不能互相交流,只需能完成目的。一个教室里,连小张在内总共八个求职者,每个人的试题均不相同。
事后,几个年轻人闲谈中无意发现,看似是八段程序,其实恰巧能合成一个项目……结果不可思议,八人无一被该公司录用。
创意成果最易失窃
职场骗局把戏百出,相比直接骗取金钱而言,这类抄袭求职者无形资产的骗局更具迷惑性。剖析此类骗局,共性无非如此:先是以招聘为名,请求招聘者提供一些自得之作以证明其本身才能,再以各类借口将招聘者拒绝。招聘者辛辛劳苦创作出来的劳动成果曾经成了这些无良单位的“免费午餐”。据专家透露,相似这种以招聘为名无偿占有的多为一些创意性成果:如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筹划计划、文章翻译等。
多加留心防盗有术
专家提示求职者,在不能判别招聘单位真实企图,又想取得工作的状况下,需求对本人的劳动成果停止维护。
主要方式有:一是提交筹划案等劳动成果时要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本人留存,在留存份上请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以便未来可以证明劳动成果内容。二是在提交筹划案时附上《版权声明》,并请求招聘单位签收。最好声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筹划案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运用本筹划案或者将本筹划案转借别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惹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当法律义务。